宣汉县位于四川东北边缘大巴山南麓,地处川渝鄂陕结合部,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、条件差,结构单一,有贫困村211个、贫困人口19.74万人,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省脱贫攻坚、驻村帮扶的主战场。同时,宣汉也是全国“蜀宣花牛”种源基地县。
宣汉县在开展干部驻村帮扶工作中,按照“因地制宜结合县情、因时而进多方联动、因户施策以点带面”思路,积极探索驻村帮扶新路径,发挥驻村工作组“管道”作用大力推行“托管养牛”模式,精准引领贫困群众走上康庄大道。
“托管养牛”模式,即:贫困户根据自身家庭经济情况或户户组合(2—3户合伙)买1—N头牛犊,托付给养殖场饲养,并签订托养协议,托管期限一年、养牛利润五五分成,可实现户平年均增收1500元左右。目前,宣汉县已在20个贫困村成功推广该模式,建成托管养牛场25家、新成立牛业专业合作社10家,覆盖养牛贫困户2000余户,帮带1.8万贫困人口因“牛”脱贫。同时,养殖场通过土地流转、牧草种植、养殖场务工等方式又带动周边更多贫困户奔康。
该模式推行之前,由于贫困户没有足够的本钱购买牛犊,更没有养牛技术,加之远离市场,钱都被外地牛贩子赚跑了。现有模式中,县里出台指导性文件2个(宣县委办(2016)18号《关于印发宣汉县蜀宣花牛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》、宣县委办(2016)54号《关于成立宣汉县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通知》),再由驻村干部穿针引线,引导贫困户利用产业帮扶资金、机关干部职工结对帮扶捐赠资金等购回小牛后托管在养殖场,同步组织养殖场、贫困养牛户互签《托养经营协议书》明晰、保障双方权责利。
该模式有效破解了秦巴山区贫困群众“缺资金、缺技术、缺劳力、缺信息”的窘迫现状,趟出了一条符合宣汉实际的驻村帮扶新路子;同时,该县为解决贫困户养牛的疾病风险问题,出台了具体养殖保险政策,农户托管牛场只需交90元/头保费,另由县财政按210元/头补贴保费,一旦发生因病死亡,保险公司将按6000元/头的标准赔付,实现贫困户和养殖场的风险最低化、利益最大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