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主页 > 思想建设 > 经验典型
达州市通川区“134”帮扶模式拓展城乡大党建工作内涵
编辑:admin  2018-12-16 10:47:52  来源:未知

达州市通川区“134”帮扶模式拓展城乡大党建工作内涵

 

结合创先争优和“挂包帮”活动,达州市通川区以“134”帮扶模式,积极探索城乡党建一体化建设新思路,初步形成了城乡党建相互衔接、相互促进、相得益彰、相辅相成的大党建工作格局。

机关干部“一帮一”,构建城乡大党建机制。一是实事求是选定帮扶主体。区级部门、乡镇办委机关有帮扶能力的党员干部,以3年为一个周期,每人联系帮扶1至2户农村(城镇社区)困难党员户。二是客观真实确定帮扶对象。主要对农村特困户、贫困户、五保户中的党员,城镇社区低保户中的党员,以及因灾因病造成生活困难、无力供养子女上学等原因的党员分类进行帮扶。三是结合实际制定帮扶措施。采取生活上帮困、精神上帮志、智力上帮学的“三帮”措施,对困难党员进行分类别、定措施帮扶。目前,全区已有395名机关党员干部与456名困难党员认亲结对,开展帮扶活动。

基层组织“三结对”,完善城乡大党建体系。一是区级部门、乡镇机关党组织与农村村级(城镇社区)党组织结对共建。71个区级部门、14个乡镇办委采取一对一、多对一、一对多等方式,与对口帮扶的村(社区)结成帮扶对子,指导农村(城镇)党组织加强班子队伍建设,搞好城镇建设,抓好以“三村建设”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等工作。二是企业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。按照工业反哺农业的思路,组织企业党组织与村级党组织结成村企共建对子,共商基层党建、共谋经济发展、共创精神文明。全区已建立“企业+农业协会(合作社)”43个。三是城市社区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。结对双方结成发展共同体,城市社区充分发挥信息、技术、管理、物资等特有优势,农村社区发挥土地、环境、资源、劳动力等资源优势,做到互帮、互学、互惠、互促,达到双向融合互动,形成优势互补、相得益彰、城乡携手、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。目前,69个城镇(农村)社区党组织已与79个村党组织成功结对,结对率达100%。

服务内容“四帮扶”,展示城乡大党建成效。一是县级领导挂点扶乡。29名县级领导与14个乡镇办委结成挂点帮扶对子,指导制定帮扶规划,帮助解决突出问题等。目前,14个乡镇办委的发展规划已出炉。二是区级部门定点包村。157名机关下派驻村(社区)干部与全区148个村(社区)结成帮扶对子,帮助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、协调有关业务部门积极做好项目协调、资金争取、扶贫救济等方面的工作。今年,区工商局已为帮扶村蒲家镇旭坡村、苦竹村分别争取到6万元和5万元红尘找水工程资金。三是乡镇干部驻点帮组。由14个乡镇办委152名乡镇干部组成“包组”工作队,对所帮扶的1184个村民小组进行新品种、新技术推广和信息引导、产销衔接等服务工作。四是基层党员结对扶户。由各乡镇组织“七站八所”党员干部与农村特困户、贫困户和五保户“结对”,帮助他们解决好生产、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。截止7月,全区共落实帮扶项目148个,落实帮扶资金437万余元。


(本文阅读: 次)

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54号 蜀ICP备19006585号-1

本站支持IPv6访问